请对地震科学多一点理解
2008年05月14日08:37 现代快报
每一次大地震后,地震局和地震科学家都会被痛骂,这次汶川大地震也不例外,网上已出现了大量骂地震局吃干饭的帖子,质疑“纳税人养了这帮家伙干什么?”传统媒体上也出现了类似的声音,如5月13日《信息时报》上的文章《大地震前我们对诸多预兆是否太大意》说:大自然再三地提醒与警告,我们却彻底地对此失去领会能力。这到底是科学的局限,还是我们智慧的悲哀?
大家在大灾发生后的痛惜心情我可以理解,但据此就指责地震科学还是有失公允了。虽说现在科学昌明,但偏偏人类对自己所生存的这颗星球本身的了解还很有限。中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并不低,被世界公认史上唯一一次对地震的准确预报,就是中国人做出的,即1975年2月4日的中国海城地震。但今天回过头看,就不得不承认那次准确预报多少有点运气。
《大地震前我们对诸多预兆是否太大意》一文中说到了10日四川绵竹市出现大规模蟾蜍迁徙,绵竹离汶川只有几十公里。
现在看来,这可能确实是大自然对地震的预警。但这话也只是事后诸葛亮罢了,在自然界,蟾蜍大规模迁徙,原因可能有许多种,地震警告只是其中一种,事发当时几乎不可能准确判断。
当然,我并不是说这种“大自然的警告”毫无意义,但这些信息在社会管理层面上却是无用的。现在地震科学能做出一些中长期的预报,也就是“某某时间段内在某地区可能会发生某某级的地震”之类,但准确到某时某地会发生多大的地震,却是做不到的。像绵竹大规模蟾蜍迁徙这种现象,也许吻合了地震局内部可能存在的某份对川北地震的中长期预报(只是可能而已,没有也不能算错),但地震局能据此就要求政府命令川北地区的几千万人民,在三个月内露宿街头,且不进厂房、办公楼上班么?这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!
有人会问,既然不能做出准确预报,地震局有何用?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。
其一,地震局存在的最直接一个作用在于,地震一旦发生,地震局可迅速给出准确的震中、震级等情况。不要小看这一点,它一方面是开展后续救灾工作的基础科学依据。另一方面,它还有一大功效。这次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,影响范围广,全国大片地区都有震感。如果没有地震局迅速给出辟谣信息,我想12日晚上全国会有数以千万计甚至上亿的人在恐慌下露宿街头。我们这些非震中地区的人昨夜能安然入梦,可以说就有地震局的功劳。其二,我们可以把纳税人的钱视作一种长线投资,养着这些科学家持续研究,等待地震预报能发展到准确预报的那一天,为子孙后代造福吧。
其实真正做地震研究的科学家,在地震以后往往较一般人更难受。因为他们常常要第一时间赶到灾区,在情绪激动的灾民们的骂声中直面那些悲惨现场,心中充满了挫败感。所以,大家还是多给一些理解吧。